- · 《理论探讨》数据库收录[04/29]
- · 《理论探讨》期刊栏目设[04/29]
- · 理论探讨版面费是多少[04/29]
- · 《理论探讨》投稿方式[04/29]
地产科技不单单只有数字化,还有很多科技元素(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广联达一直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公司,目前也是拥有BIM、CIM、大数据、云中立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希望通过和建筑行业的创新创业者一起共建建筑数字生态
广联达一直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公司,目前也是拥有BIM、CIM、大数据、云中立等等一系列的技术。希望通过和建筑行业的创新创业者一起共建建筑数字生态。
上层就是基于不同的场景形成的应用,在这三段当中有这三个层次,发展程度是严重不均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平衡提升数字化。
在施工建造领域的数字化,我们是希望能够和行业内的数字化建筑行业的创新创业企业一起共同搭建数字建造的整体解决方案。
我们内部叫园区地产,其实就是房地产开发,但我们是以城区开发为主,最早我们开发的城区在深圳蛇口工业区,后来又相继开发了福建的漳州开发区,最近我们在辽宁的太平湾,海宁的三亚亚洲湾科技城进行开发。我们有个比较独特的模式叫前港中区后城,前港是招商局港口的港区,中间有招商蛇口开发区的产业园区,后城就是持久进行开发的城区,这样我们连续开发的综合成本会比较低。
开发建设中会用到很多自动化或者无人化的尝试,一些友商已经在建筑机器人中做了比较前沿的探索,但在另外方面,从规划中涉及到的,比方说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到办公的CAD设计的产品,到后面的成本造价施工以及装修,包括前装和工装市场。从今天来看,数字化水平和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的。
因为我们除了房地产,也有招商局,公路和港口,是很大的基建供应商,所以混凝土水泥消耗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最近的方向就是在监督减派,包括所有具体原料的减碳。如果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提升建筑行业的作业效率,也能达到减碳的目的,但最近让我耳目一新的,还是一些原料上的减碳。
付永晖:第一要抓住目前地产公司当下阶段的痛点,目前地产公司我们认为核心的关注点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营销和成本管理应该是突破点。
李忠桦:从房地产商的角度,我们之前一直看的更多的是存量资产运营方面的创新,在建筑科技方面,我们满足主业公司创新的轻重缓急,最迫切的还是在存量资产的运营。
地铁的建设也带来了新需求,比如地铁上盖居民楼的减震降噪问题,我们也投了国内的一家环境减震降噪的科技企业,也在今年年初通过了科创板的发审,来自于北京的叫九州一轨。
但在数字化推动的过程当中,也有制度因素,成本因素,还有技术成熟度因素等等,想请各位专家结合自己投资的经验,谈一下在未来数字化投资过程当中,怎么平衡数字化带来的价值和产生的成本,以及数字化的应用推广赋能的过程中,如何增长?
在这一块我们也有尝试,比如说在设计方面,我们投了中国最早的国产化的CAD软件中望软件,也完成了科创板上市。我们投的巨山数据库也是国内比较主流的分布式的数据库科技公司。
数字建筑就是新的技术,比如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同时结合先进的精益建造的理论方法,将传统的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及业务系统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乃至智能化,最终在数字建筑平台变成新的设计,新的建造,新的运维。
我们更多的是从双碳的角度,看建筑方面的事情,大家也知道建筑是离不开水泥的。单单一个水泥行业,碳排说出来吓死人,所以说解决水泥的排放无论是从建筑科技的重要性还是改变市场竞争格局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看跟水泥减碳相关的项目。
除了销售端以外,另外两头开发建设和运营使用这两块其实空间比较大,也代表着我们未来的主要导向,因为它在无论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渗透度,还是未来空间,都非常值得大家讨论。
三段式数字化的成熟度参差不齐,所以我们以投资导向关注投入,或者通过资源配置引导改变,就会把重心目前放在前端的,就是从设计、开发、监理、施工的环节中。
卢昱杰: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来参加DEMO WORLD地产科技圆桌论坛。大家齐聚一堂,对地产科技畅谈自己的想法。首先请各位专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以及对建筑科技赛道的理解。
2、数字化让每一个工程项目成功,让每一个从业者有尊严。
吴煜:数字化在地产科技中有天然的不平衡。地产的全周期分为三段,这三段如果要用到数字化,最底层就是物理层,信息层和数据层,中间就是来源于技术,包含了像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偏硬的产品技术,也包含了通过软件算法形成偏软的技术。
文章来源:《理论探讨》 网址: http://www.llttgw.cn/zonghexinwen/2022/0802/975.html
上一篇:专家讲解|方兴未艾的混沌理论
下一篇:中小学影视教育,如何真正“学以致用”